天 地 根
心 性 命
学识空有可互生,
思虑心田消昔因。
践行善护共同体,
悟道净炁禅心明。
(生命·健康·命运)共 同 体
任何一个佛法修行者无不梦寐以求证悟空性,获得初地(一地)菩萨的果位,因为这是从凡入圣的转折点。从此,不会再有任何的世俗烦恼或任何的世俗利益可以束缚他,生命真正进入极大欢喜快乐的境界,绝对不会退转,一直到成佛。
初地菩萨首先是从薄地凡夫入资粮道至加行道,待二道圆满究竟后,证悟空性趣入见道即登一地(极喜地)。菩萨在一地以前因分别心从未见到法界的真实本面,唯达见道时以无漏的入定智慧超越了分别心,方得现见法界本面。尔时初地菩萨对佛、法、僧三宝生起了不共的欢喜心,由离成佛很近而极喜,彻底远离了凡夫地位而极喜,成一切众生的导师而极喜,因此于出定位中内心禁不住数数欢喜,故名极喜地。
《入中论》说:佛子就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。登地以上的菩萨才是真正生于如来的家族之中,成为真实佛子,具足了成佛的种姓,决定无有退转,将来必定成佛。凡人当中,具有成佛的发心,还没有亲眼见到佛所证悟的自在境界的这种人,我们把他称之为是世俗中菩萨。初地菩萨亦证悟了佛陀所悟宇宙人生万法的真理——缘起性空,若说菩萨与佛尚有差别,那只是分证与圆证的差别而已。然足以成为如来真实之子,能续佛慧命、广利有情、肩负如来家业。因为他相续中已经生起了胜义菩提心的缘故。《华严经》云:佛子始发生,如是妙宝心,则超凡夫位,入佛所行处。生在如来家,种族无瑕玷,与佛共平等,决成无上觉。
显宗和密宗的差别在什么时候就可以消失呢?如果学显宗的人,证悟了显宗的第一地,实际上也就证悟了密宗。因为在第一地之后,显密是毫无分别、一味一体的。所谓密宗的特点,只存在于资粮道和加行道,也即没有登地之前。也就是说,在没有登地之前,显密确实有很大差别,但在登地以后,就没有差别了。例如,在显宗里没有金刚身的概念,更不可能有其修法,这是密宗特有的一个修法。然而,证悟一地的显宗修行者,当他从一地的定中出来以后,立即就有了幻化身,也叫幻身或金刚身。虽然他没有修过生起次第,但因为他证悟了光明,就会有幻化身。所以,在一地以上,显密是没有差别的。一地以上的显宗修行者,最终也自然而然地趋入了密宗。因为修大乘资粮道的人通过禅定,可以去诸佛刹土,在佛前听法。在这些佛刹中,也有密宗修法的传承,他可以因此而契入密宗。
一般修行人与凡愚亲友交往有害无益,只会给自他双方带来损害痛苦。此处所说的凡愚,也即《宝云经》中所说的九种恶知识:破戒者、邪见人、失威仪者、邪命人、乐愦闹处者、多懈怠者、乐着生死者、违背菩提行者、乐居家眷属者。与这九种人接触过密,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违缘、障碍,因而应敬而远之,谨慎地对待。
对初学者来说,自己对治障缘的能力十分有限,如果亲近这些恶知识,他们当然不会给自己的修行带来什么好处,而自己也无法使他们舍弃恶业转入正道。既然对双方都无益,不如先求独善自身,寻求利益自他的圆满能力,这才是稳妥的办法。我们修行未达一定境界前,接触凡愚如同遇到怨敌一样,只会为自己带来痛苦,所以不应见到他们,也不要听到他们的声音,自己于寂静处为得二利而精勤修习止观,只有这样对自他皆有益。如果没有坚固的见解修证,像登地菩萨那样,修行人长期与那些凡愚者来往,负面影响肯定是难免的。慧可大师也是得到达摩祖师的心印得到证悟后随缘度化众生:据史料记载,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,即前往邺都,韬光养晦,变易形仪,随宜说法,或入诸酒肆,或过于屠门,或习街谈,或随厮役,一音演畅,四众皈依,如是长达三十四年。
曾有人问二祖:师是道人,何故如是?
二祖回答道:我自调心,何关汝事!
寂天菩萨说:在我尚未获得极喜地之前,祈愿蒙受文殊菩萨的恩德,恒常能回忆前世,获得宿命通,并且生生世世以出家相来利益众生。愿我能以菲薄的饮食,补充体能,维持修行所依的身命,更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安居在理想的寂静环境中修行。寂天菩萨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人,未得一地菩萨果位,原因就是提醒后学者:未得一地之前,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,觉得自己不用发愿了、不用出家了,什么都很随便。解脱经云:佛陀示现沙门相为令众生不求梵天帝释之身而懃求出世无上之法,踰出宫城示现出离三界牢狱。他要给众生示现的真正目的和让众生学习的是什么呢?发解脱心出离轮回,对凡夫来说发出离心现清净僧相是必修之路。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,比如说观世音菩萨、文殊菩萨、地藏王菩萨等等,哪怕仅仅是一位菩萨,无论他们现何身相均叫僧宝,因为他们早已圆满加行道和资粮道修行。
达到七觉支是一地菩萨的功德,但我们凡夫人也可以相似地具有。汉地智者大师说:“修此七觉,即得入道是也”。修持这七种觉支,未入道者可以入道。此处的“道”对凡夫而言,是指资粮道、加行道;对圣者而言,则是一地菩萨断除见惑而现前的见道。所谓的“觉”,是指涅槃或成就,即一地菩萨的功德得以成就;所谓的“支”,则指依靠上面这些功德,菩提妙智可以显现出来,它是一种甚深的修行方便。修行人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之后,终于成就了一地菩萨,也就是证得见道。见道时有七种菩提的觉悟功德——七觉支,哪七种呢?
一、念觉支:见道者不像凡夫人一样,今天以正知正念摄持根门,修持善法非常不错,可是过一段时间,正念就无影无踪了。作为一地菩萨,始终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,无论专注于什么善法,入定时当然不用说了,即便是出定之后的行住坐卧,也不会忘失所缘的正念。念觉支喻为“轮王宝”:因为正念是始终不忘失善法,依此善法遣除以前没有断除的障碍,获得前所未有的功德,就如同轮王宝能胜伏一切前所未伏的诸国,对没有降伏的地方可加以降伏一样。它是菩提的依处支。
二、择法觉支:凡夫人的智慧有限,通达这个法的,不一定通达那个法。而一地菩萨抉择一切法的实相为空性,辨别人无我与法无我、善与恶等的智慧无有障碍。择法觉支喻为“大象宝”:一地菩萨的择法智慧,能摧毁人法二我的执著相,如同大象宝能摧一切敌军。它是菩提的本体支,也叫自性支,即菩提的本体是无我智慧。
三、精进觉支:对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,没有时而松、时而紧的现象。凡夫人有时候虽然精进,但不能长期坚持,上师如果说一下,两三天内还可以,每天早上起来磕头,但过几天又不行了。而圣者的精进常年如一日,专心一意,无有间歇。可见,得到一地菩萨时还要不断地精进,正如昨天所说:“未得成就之前永精进”。只要尚未获得究竟佛果,精进是永无止境的。精进觉支喻为“骏马宝”:依靠精进能迅速获得殊胜功德,达到自己所希求的彼岸,如同骏马宝能飞快趋至向往之地。它是菩提的出离支。
四、喜觉支:对善法的欢喜心、希求心非常强烈,而且由于心契悟于真法,时时处于喜乐当中。有些凡夫人算是乐观主义、开心派,但不可能永远都开开心心、笑逐颜开,今天开朗活泼、心情舒畅,明天可能就愁眉苦脸。对大多数人来讲,也许观轮回的痛苦观得太多了,看什么都不顺眼,动不动就给别人摆一张黑脸,这说明你并不是时时都欢喜。但具有喜觉支的圣者,一直住于真正的法喜中。喜觉支喻为“神珠宝(摩尼宝)”:得一地时因现量证悟了真如,故而身心恒时欢喜,如同神珠宝以光明遣除一切黑暗,令转王生起欢喜之心。它是菩提的功德支。
五、轻安觉支:身心得以堪能——身体在一个坐垫上住多久都没问题,心专注在哪一个所缘上都非常听话,想生信心、悲心就可以马上生起。不像我们凡夫人,很想生起大悲心,却始终生不起来,而不愿意生嗔心、贪心,可它一直此起彼伏。轻安觉支喻为“玉女宝”:见道时断除轮回的一切束缚,身心获得轻安之乐,如同玉女宝以所触令轮王快乐。此后三者是菩提的无烦恼支。
六、定觉支:心一缘安注于善法的境界中,不容易出现散乱、烦恼等各种违品。定觉支喻为“大臣宝”:一缘安住、不外散的等持,能产生神通等功德,如意成办一切所愿,如同大臣宝能成办一切所需财物。
七、舍觉支:在修行过程中,内心寂静平等,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贪心、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态。舍觉支喻为“将军宝”:能令菩萨恒时心无贪嗔等烦恼,依此无贪无嗔的境界,摧毁一切修行违品,获得一切未得功德,如同将军宝摧毁一切应降伏者,摄受一切应守护者,安住于无有危害的地方。
第一,无有断食的怖畏,比如我现在找不到食物,会不会饿死啊,这种恐惧是没有的;第二无有死亡的怖畏,获得一地菩萨以上,对死亡不再担忧,而且还可以根据度化众生的需要延长自己的寿命;第三,无有不赞自的畏惧,“为什么赞叹他、不赞叹我”,这种担忧是没有的;第四,无有堕恶趣的畏惧,因为根本不会再堕入三恶趣之中;第五,于众眷属中无有畏惧,即身处大众之中不像凡夫一样有各种担心,比如我的穿着合不合适,威仪是否如法等。
宗萨仁波切在入中论中说:当菩萨证到初地的时候,他们能够见到一百个佛。这一百个佛不只是他们能够见到,这一百个佛也会加持他们。这个菩萨也会非常清楚,就是明明白白知道,并且接受佛所给他的加持没有损失任何东西。
第一个,能够见到一百个佛。
第二个,这一百个佛会加持他。
第三个,他有能力完全接受一百个佛所给他的加持,而没有损失掉任何的东西。
第四个,初地菩萨的寿量长短,是一百劫这么长。
第五个功德,就是在这一百劫的时间长度里,他的智慧可以知道过去和未来。
第六个,初地菩萨在一刹那之间可以进入或者说安住在一百种不同的三摩地。
第七个功德,他不但能够在一刹那之间证入一百个三摩地也就是三昧,同时他可以在一刹那间离开这一百个三昧。这种离开或者说是这种不执著,讲起来容易,实际上阿罗汉都做不到,这种功德我们只能说,也许完全不可能有,当然在座的有可能有的人有吧。
第八个,初地菩萨能够震动一百个世界。
第九个,这个菩萨可以照亮一百个不同的世界或者说宇宙。
第十个,这个菩萨可以在一百个不同的世界里,能够教化,也就是成熟一百种不同的众生。
第十一个,这个菩萨也可以去游历到一百种不同的佛土。
第十二个,这个菩萨自己的身体能够化现成一百个不同的身体。而这一百个化身,每一个都有一百个菩萨围绕。
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:
天 地 根
心 性 命
存心养性·执中贯一
明心见性·万法归一
修心炼性·抱元守一
道 炁 禅 苑
我们的
家
🙏
道 者
理 也 乎
炁 者
能 可 乎
❤
道,可。
道,非。
常,道!
☀
夫道也者,位天地、育万物,揭日月、生五行,细入刹尘,大包天地,从无入有,作佛成仙……道也者,果何谓也?一言以定之,曰炁也。
大学之道在明。明德。在亲民。
在止。于至善。知。
止而后有定,
定而后能静,
静而后能安,
安而后能虑,
虑而后能得!
(常明断句)
🔥
宇宙即是吾心,
吾心即是宇宙。
佛,觉悟。
明心见性即是佛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相由心生,万法唯心!
心本无生因境有。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。
观自在…照见五蕴皆空。
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
🌻
何期自性·本自具足,
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
本不动摇,能生万法。
觉
性 能
心
道 法 术
玄
玄者
可 也
其妙
莫名也
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,
还是要得道成仙,
都必须中脉通畅。
——南怀瑾
天地人
精气神
贪嗔痴
欲爱情
命心性
空乐明
最近新文点下看:
感恩作者大爱
禅苑动态一览
道炁禅苑
天天传新文,弘道利共生